2010-10-18

沈祖堯十二門徒(3)

主持:十二門徒今日來到第三集,今集就請到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李玉棠醫生。我們之前亦有訪問李醫生幾次,那時講到一個儀器,叫做超聲內視鏡,一支鏡放於胃內,利用超聲波可以見到胃內的情況。因為鑑於李醫生是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其實會用鏡用得多,都想請你介紹下這個手段其實會否同沈祖堯教授他們的朋友或者師長大家都會切磋過?沈祖堯教授內鏡概念我覺得好似不太深厚,會不會不是他的專長呢?是否也是啟發一班門徒去研究發展呢?請李玉棠醫生為我們介紹一下

李醫生:大家可能不知道,聽起沈祖堯教授都會覺得肝臟又得,腸胃又得,其實我們現代腸胃學很多很多牽涉到我們做一些內視鏡檢查。大家聽過最常見的是胃鏡及腸鏡檢查,還有一些膽管內視鏡檢查專為膽管有結石的。另外再新一些內視鏡檢查包括了小腸內視鏡,超聲波內視鏡,還有一種叫膠囊內視鏡,這幾種也是腸胃科醫生要做的。大家都聽到沈教授做了很多大腸癌,胃癌等宣傳檢查,但大家不知道每一年沈教授會環遊世界出席不同的內視鏡的會議和示範,差不多走了整個世界,全世界內視鏡高手他是其中一員。

主持:多謝李醫生提醒我。有人說‘鏡神’‘鏡神’,其實在這個圈子裡有很多都是鏡神,他們可以用一支內視鏡用到出神入化。其實大腸鏡質地起碼同大腸不排斥,但在於腸裡面怎去移動前後左右,有否刺穿大腸等,那就是一種手藝了。

李醫生:我們每年在威爾斯醫院都會有一個很大型,世界性的內視鏡會議,其實我們每年會邀請全世界不同範疇專家。我們一來可以示範給本地醫生,二來我們還可以從中偷師觀摩一下,就會學懂很多。

主持:剛剛提到李醫生是十二門徒內負責內鏡研究會較多,當初沈祖堯教授是怎樣啟發他們呢?大家都知內窺鏡包括檢查也好,做手術也好,都會有不同的牌子,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出產,不同的性質等等,究竟那款才適合醫生使用呢?那款才適合亞洲人或是香港人用?應怎樣決定呢?李玉棠醫生是否也跟師傅一同走訪過呢?

李醫生:剛剛也有提過,沈教授在全世界都做過很多workshop,他在外國做內視鏡還要比香港的多。他每次於workshop內都會留意有沒有一些新儀器或產品可以帶回香港發展。如果我們到外國開會一定一齊約好到展覽廳看看有沒有新儀器可以引入香港發展,很多新儀器在香港威爾斯醫院,中文大學率先使用。我們於1992年已引入全香港第一台的超聲波內視鏡儀器,近年我們還引入了黏膜下層剝離術的刀。所以像這些新儀器我們每年不斷因應部門發展來使用及引入香港,將這些創新廣泛帶給全香港使用,亦到看到沈教授同其他Term Head的遠見都很大很高。

主持:李醫生,大腸鏡的設計甚至超聲波內視鏡的設計都是同日本醫生有關,其實他們來到香港做一些workshop,會不會其實他們都是東洋武士刀?

李醫生:對了,他們每次到來的時候都很大規模,他們會帶自己的護士,自己的儀器和自己的一套的附助工具來做workshop,不會使用本地,所以很精細很美。

主持:其實內視鏡的物質可以配合大腸內的皮膚去應用,裡面有一個叫做視覺鏡頭,一個叫做照明的鏡頭,方便醫生進行大腸內的探測,好明顯成效是十分好。將美國大腸癌的數字拉到新低。其實都想刻劃出幾位或是沈教授對於腸鏡的想法。大腸鏡有幾方面很重要,入的時候可以快,出的時候一定要慢,確定一定要望清楚。但原來還有兩件事都很重要,一是事前準備,很多時為何大腸鏡會做得不好,病人不依從事前準備的指引,事前準備對於做大腸鏡檢查時真的很重要嗎?

李醫生:無錯,病人的預備同醫生做的時候要清洗這兩部份都是很重要的。如果病人預備得不好,醫生就算放了鏡到大腸再清洗也清洗不到。但如果病人預備得好,就算只剩下少少黃色的水也可以清洗得到。最緊要就是當鏡抽出來的時候檢查是十分緊要的,我們知道當鏡抽出得越快能望到瘜肉的機會越少,越抽得慢越找到瘜肉的數字就會越多,這個很多研究上都能見到。我想六至八分鐘是最少的要求,當然用心的時候時間亦相對長些,但對病人來說得益就會高些。

主持:我在想,其實最初的大腸鏡檢查純粹做檢查還是已經引入檢查連手術儀器呢?

李醫生:我想其實一開始引入時已經有檢查連切割儀器了,除非是很久很久的時代。所以大腸內視鏡的好處是檢查連同治療於同一時間進行,而其他檢查例如灌腸,電腦掃瞄檢查只能夠看無得做,效果沒有大腸內視鏡那麼好。

主持:對於切除瘜肉這件事,令我覺得在於腸胃及肝臟科醫生是介乎於外科及內科。其實內科醫生用藥而外科醫生就用手術刀,但在過程中他們又處於一個中間位置,他們照樣處方藥物,但對於施行一些手術的話他們也同樣地做。像李玉棠醫生,他做的可能是較大規模,可能將小小內視鏡放進胃內再同時施用刀,你會否覺得自己介乎內科及外科中間的位置呢?

李醫生:其實現時新的醫學發展真是將內科跟外科中間的兩度閘變成共閘,成為內視鏡科醫生。內視鏡科醫生可以是腸胃及肝臟內科醫生,亦有可能是消化外科醫生,大家同樣地使用內視鏡做手術,而且越來越普遍,大家亦會共同分享用內視鏡治療的興趣。早在中文大學成立時已經引入了這種文化,現時很多地方也採用內外科醫生一齊互相合作的關係。就算中文大學開了一個叫做消化疾病研究所,主要目的是統合相關的專科醫生,為同一目的 - 消化道疾病一同合作一同努力。

主持:今日我們的題目是“內視鏡”,我想提出一個極之嚴重的事,就是“刺穿”,無論是做胃鏡,內窺鏡或是腸鏡,這是內科醫生或是外科醫生最不希望見到的,最極力避免的事。不過有數字統計,從大腸鏡刺穿腸的數字低過0.5%。但大家亦不用害怕做大腸鏡檢查,雖然有機會但同亦有可能係醫療問題,又或是病人先天性大腸有問題之類,並不是單方面責任,但如何能避免呢?

李醫生:其實醫生同病人的溝通很重要,在某一些情況之下我們會知道病人穿孔的風險較高時,像剛剛提及過如果比較扁平的瘜肉,很大的瘜肉,那時需要一些特殊儀器就像片皮般切除,這些也是穿孔的風險較高的。但當你做檢查之前同病人講解清楚會存在這些風險,而病人亦接受的話也不會責怪你,至少大家也有講清楚先。還有,我們最近在浸會醫院做過一些調查,穿孔的數字很低很低,一千人裡都沒有一個人有這種情況,所以大家亦不用擔心。

主持:其實作為一個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興趣何在呢?是否有內科的快樂,又有外科的挑戰雙重享受?

李醫生:描述得非常之好,我們介乎於內科醫生的細心加上外科醫生的勇敢。

主持:其實這方面沈祖堯教授有什麼啟發性呢?是關於作為一位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李醫生:我想最重要就是“細心”同“關心”,細心關心都可以看清楚病人的需要,這是沈教授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事。

主持:今日非常之多謝李醫生。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1/adwiser&d=2010-10-18&p=1147&e=119135&m=episode

 

 

Powered by ABC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