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 2010年7月5日專訪
胸腔縱隔檢查新法
撰文:何寶華, 攝影:劉毓霖, 美術:湯迪思, 編輯:周美好,黃錫蓮
引言:胸腔縱隔是甚麼?大部份市民對胸腔縱隔的認識不多,就連它位於身體哪部分都不清楚。其實,胸腔縱隔位於胸腔中央、食道、氣管及心臟旁的空間,由於所在位置較特殊,要檢查也不容易,但近年一項嶄新的技術──超聲波內視鏡檢查,可以幫助病人在安全及準確的情況下進行胸腔縱隔檢查。
內文:如引言所說,胸腔縱隔位於一特殊部位,若果從立體肺部模型看,它在肺部、心臟和氣管旁。某些疾病如肺癌、淋巴癌及肺結核病等,均常出現於此部位。香港浸信會醫院腸胃及肝臟內科中心主任李玉棠醫生指出,正因為胸腔縱隔位於一個不易檢查到的地方,醫生要為病人做診斷會有一定難度。
原來,傳統以來,當懷疑病人患有縱隔疾病或在評定肺癌期數時,醫生會透過體外掃描來診斷,例如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檢查。但這些方法的準確度不是百分百,容易造成誤診的情況,故須抽取組織化驗以確診,避免病人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傳統的檢查方法,如進行必須全身麻醉的縱隔手術或肺部手術,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甚至引起嚴重併發症。」
EUS減少侵入性檢測
幸運的是,最新的超聲波內視鏡檢查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簡稱EUS) 已遂漸取代傳統的創傷性檢查方法。他指出,EUS 結合了內視鏡及超聲波檢查於一身,在檢查時,醫生將內視鏡經病人口腔進入食道及胃部。「內視鏡遠端探頭發出的超聲波能穿透腸胃壁,清晰地掃描附近的器官。由於超聲波探頭非常貼近人體的內臟,因此所錄得的影像遠比電腦掃描更為清晰。透過超聲波內視鏡的超聲波指導下,醫生可進行幼針穿刺,經由食道抽取胸腔縱隔中的病灶作化驗,既增加了診斷的準確性,更大幅減低了病人所受的痛楚和風險。」
他指出,EUS檢查在香港已逐漸普及。今年4月在《香港醫學雜誌》上有一項長達9年的回顧研究,探討了本地使用超聲波內視鏡指導下的幼針穿刺術,在治療縱隔疾病上的效果及安全性。由 1998至2007年期間,在125名肺部或胸腔縱隔出現陰影的病人中,當中近半數病人曾經過傳統檢查後,仍然未能確診病況。但經超聲波內視鏡檢查,並作幼針穿刺抽取細胞化驗後,共有 62名 (50%) 病人確診患有縱隔癌症或淋巴轉移;另 42名 (34%) 病人證實沒有縱隔癌症。整體而言, 86名 (69%) 病人改變了其原定的侵入性檢測計劃或手術,改以其他治療。
準確評定肺癌分期
從上述研究顯示,超聲波內視鏡能夠準確診斷病人是否患上縱隔癌症,及為肺癌病人評定疾病期數。「它是項診斷縱隔腫瘤病的嶄新檢查枝術,十分安全,準確度高,更可減少其他侵入性檢測的需要。可惜是一般市民及醫生對此新方法仍然陌生,故很多病人未能得到最好、最快及安全的檢查,可能會因而耽誤病情,或接受了不需要的手術。希望日後更多人認識此新技術,從而得到適當治療。」
李醫生補充,EUS對病人的治療方向十分重要。以香港最常出現的肺癌為例,一般治療肺癌的方法有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等,而醫生應為病人作出正確的分期評估才可選擇適當的治療。「在確診和評定肺癌分期時,縱隔部位的淋巴組織正是決定病人可否接受手術治療的關鍵。根據國際指引,若果縱隔部位的淋巴組織已受到癌症細胞影響,應考慮先進行電療或化療,然後才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會更理想。因為如癌細胞已經擴散至縱隔部位,單進行外科手術,也無法把癌細胞完全除去。」
病人心聲
26 歲的L先生不久前感到胸部不適,他並沒有任何咳嗽或發燒症狀,只是懷疑患上食道或胃部疾病,於是找腸胃科醫生求診。醫生安排他接受胃內視鏡檢查,並未有任何發現,但他的胸部不適持續,其後安排他進行電腦掃描檢查,發現其胸膛正中位置、縱隔部位有多處淋巴脹大,懷疑患上肺癌或淋巴癌。
過往如要抽取這些淋巴作化療,須作全身麻醉手術方能成功,但他只是接受了簡單的超聲波內視鏡檢查,並作幼針穿刺手術抽取淋巴組織作化驗。報告發現,L先生患上的不是癌症,而是肺結核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情已好轉。他說:「慶幸有準確的檢查方法,才免卻了做全身麻醉手術。當初懷疑患癌令我感到很害怕,但最後只是虛驚一場,實屬不幸之中的大幸。」
Caption:
1.經超聲波探頭深入病人體內,見到的影像非常清晰,所以準確性相對較高。
2. 超聲波內視鏡可經食道檢查縱隔部位的淋巴組織及腫瘤,並在內視鏡指引下作幼針穿刺抽取細胞及組織化驗。
3.李玉棠醫生指出,採取非創傷性的方法來抽取位於縱隔部位的淋巴組織樣本化驗,可減少病人因手術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