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 2007年9月20日專訪

胃酸倒流及早控制減後患

 撰文、攝影:何寶華, 編輯:周美好, 美術:余家麗

引言: 下周便是中秋節,每逢佳節,不少人都會開懷大嚼,但對於胃食道反流疾病 (俗稱胃酸倒流)患者來說,進食過量並不適宜,因為隨時會引起胃內的東西倒流。胃酸倒流的滋味絕不好受,所以要盡快接受適當治療,以免演變為嚴重的併發症。


內文: 甚麼是胃食道反流疾病?原來我們的食道連接胃部肌肉賁門 (名為下食道括約肌) ,它負責守門工作,防止胃內的食物及胃酸倒流入食道。而胃食道反流疾病就是由於下食道括約肌經常鬆弛,不能發揮守門功效,令胃酸有機會倒流入食道造成損害。


病徵與心臟病相似

浸信會醫院消化疾病中心主任及顧問李玉棠醫生指出,當胃酸倒流時,病人會因酸液刺激食道而出現痛楚感覺,痛楚的位置正是在心臟的後方或略高一點,與心臟病發症狀近似,故很容易令患者以為是患上心臟病。「大多數酸液倒流會同時引起胸口後灼熱,此症狀可用來分別是否心臟病,可是有部分病人只有胸痛而沒有灼熱感覺,故此往往造成誤診。」

 他曾見過不少個案,都是最初以為自己可能患上心臟病,於是先看家庭醫生,跟著又被轉介到心臟科醫生接受了不少檢查,如跑步心電圖、心臟電腦掃描、超聲波檢查,甚至是心導管檢查,才發覺心臟無事。 部分有經驗的心臟科醫生才想到是胃酸倒流病,然後把病人轉介到腸胃科作檢查。患者可能要轉折才得到適當治療,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及金錢。

「有些患者甚至可能誤服阿斯匹靈這類心臟科藥物,繼而出現藥物副作用或過敏反應,而在接受一些侵入性檢查如心導管檢查時更有機會受到傷害。 更重要的是,胃酸倒流病如沒有及時治理,會令到病情延誤,出現不良後果。」


延遲醫治後果嚴重

胃酸倒流的初期症狀包括胸口後灼熱、喉嚨感覺到有酸液、心口痛等等,如不盡快接受治療,當食道被胃酸長時間浸潤後,會引起食道發炎、食道潰瘍甚至出血,或由疤痕造成的食道狹窄,更嚴重的是在食道黏膜上出現一種名為巴洛氏病變 (Barrett's esophagus)。 他解釋:「食道內的鱗狀細胞,經過長時間被酸液浸潤後會出現異變,變成如腸臟上的黏膜細胞一樣。此類細胞有機會會惡化成癌症。外國臨床數字發現,約有 6% 的市民有這個巴洛氏病變,而在東方則較少。」

胃酸倒流症狀可以是很輕微及慢性的,令病人一直沒有正視。「曾經有個年老病人,接受胃鏡檢查時已發現他的食道已嚴重潰爛及收窄,問他為何不早求醫,他表示不舒服已持續多年,以致延遲治療最終引起併發症。」

事實上,若不理會胃酸倒流,日常生活也會受到極大影響,整體生活質素下降。「就算正常地飲食,也會感到不舒服,加上倒流的情況可以在每日不同時段發生,患者會覺得很困擾,精神難以集中,工作情緒亦會受影響。」他提醒患者,如食得過飽,倒流情況會較嚴重,因此最好是少食多餐,亦要謹記避免睡眠前進食。


誰是高危族? 李玉棠醫生指出,胃酸倒流本身是一個難以預防的疾病,但有研究發現,此症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肥胖:腰圍粗的人,出現倒流機會較高。這可能是因為過量腹腔脂肪壓迫胃部,令到賁門括約肌較易鬆弛,增加胃酸倒流機會。病人下食道如有移位,出現裂孔疝的話,機會亦較高。

*長期便秘:在排便時因要提高腹內壓力,會令胃酸倒流加劇。

*其他:如吸煙,進食朱古力及油脂高食物亦會增加胃酸倒流。 根據中大的研究發現,胃部帶有幽門螺桿菌的病人出現胃酸倒流的機會會較低。可能因為幽門螺桿菌壓抑正常胃功能,減少胃酸分泌,令到胃酸倒流的情況較輕。但若當幽門螺桿菌被治好後,反而可能令胃酸倒流增加。「由於幽門螺桿菌能引至慢性胃炎、胃潰瘍、胃黏膜萎縮、胃癌等併發症,所以醫生必定會先替患者清除幽門螺桿菌,然後再治療胃酸倒流。」


診斷治療同步進行

 李玉棠醫生指出,胃酸倒流可以分為非發炎性及發炎性兩種。非發炎性的一類病人,雖然病人有典型胃酸倒流症狀,但當醫生替病人作內視鏡檢查時,卻未能發現食道有發炎或受損。在有診斷困難的病人上,醫生可採用24小時食道酸鹼儀為患者檢查。方法是從鼻孔插入一條纖幼的導管,或使用一無線傳播小儀器,放在食道下端,量度在24小時內食道的酸鹼度(pH);如pH值低於 4,即代表有胃酸倒流至食道,但此方法準確率只得 60-70%。

基於此病的病徵多變,及未有一絕對準確的診斷方法,因此醫生或會使用胃酸泵抑制劑( Proton ump Inhibitor,簡稱PPI ) 的試驗方法,「PPI是一種口服藥物,能十分有效減低胃酸分泌。故此如病人患有胃酸倒流,服用此藥物一段時間後,其病徵應會減少;若進食此藥後完全無反應,即代表病人患有胃酸倒流的機會較低。此藥物相當安全,診斷方法不會對身體有傷害。 」


只能控制,無法根治

PPI 能有效控制胃酸的分泌,假如患者在服食此藥後仍有胃酸倒流的症狀,可能需要透過 24 小時食道酸鹼儀檢查,以了解是否藥物劑量不足夠。 除了此藥物外,另一種用來治療胃酸倒流的藥物是組織胺抑制劑,但藥效較 PPI 低約 50 %,適用於胃酸倒流症狀較輕微的病人身上。不過如症狀變差,病人便需再次使用 PPI 。他提醒,藥物治療不能完全根治此症,所以病人需要持續服藥,若自行停藥,胃酸倒流便有機會翻發。

「部份病人的藥效不理想或已出現嚴重併發症,此時可考慮接受腹腔鏡矯正手術。做法是把胃上端環繞著食道下端套緊,從而強化鬆弛的賁門括約肌,控制胃酸倒流的症狀。但臨床上,大部分人透過藥物治療已可控制病情,較少人需要接受手術。手術後仍有可能復發,需要再次服藥。」


Caption 1. 李玉棠醫生指出,如病人情緒欠佳,對胃酸倒流反應會較為敏感,容易受此症困擾;若情緒較為正面,會減輕病情。 2. 在香港,每年約有 4,200宗胃酸倒流新增個案,可見此病是很普遍的。 3. 胃酸倒流與心臟病同樣會有胸口痛的徵狀,以致容易被患者混淆。 4. 若果你擁有一個大肚腩(中央肥胖),患上胃酸倒流的機會比較高,因此要及早減肥。

Powered by ABC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