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 2009年6月4日專訪
小腸疾病檢查透視
撰文:何寶華, 攝影:梁偉榮, 編輯:黃錫蓮, 美術:梁銘健
引言:對於小腸疾病,不少人都感到陌生,因為過去一直認為是不常有,但實情又如何?原來,從前檢查小腸是十分困難的,不過隨著近年醫學進步,很多小腸的疾病都可透過嶄新的檢查技術找到,這有助及早確診及展開治療,病人的痊癒率也大大提高。
內文:過往認為小腸疾病並不普遍,但香港浸信會醫院腸胃及肝臟內科中心主任李玉棠醫生直言,這是由於小腸是一個頗為複雜的組織,要找到小腸的毛病並不容易。「小腸是一個十分長(達 5-7 米)兼迂迴曲折的器官,佔整個腸道的長度75%,其黏膜總面積則佔整個腸道的90%,加上它在腹腔內自由浮動,以致增加檢查的難度。」
傳統所用的小腸檢查方法包括小腸顯影、電腦掃瞄、血管造影及強推式小腸內視鏡等,但這些方法只可以找到一部分的小腸疾病,準確性亦不太高。以強推式小腸內視鏡檢查為例,只能檢查到空腸前端,並未能作全小腸檢查。而其他的檢查方法,雖然能檢查到較多的小腸,但均屬診斷性檢查,未能作直接的治療,如控制出血等,故此需另尋方法。
單氣囊小腸內視鏡
在2000年左右,日本的山本博德教授發明了雙氣囊小腸內視鏡,到了2006年,另一款單氣囊小腸內視鏡亦相繼推出。氣囊內視鏡的操作原理是利用1-2個附在內視鏡或外置套管頭部上的氣囊固定小腸,在反覆充氣、放氣及推拉的程序下,把小腸套疊起來,使內視鏡能進入小腸內部作檢查及治療,包括控制止血、抽取樣本及切除息肉等。李醫生說:「不少疾病需通過氣囊小腸內視鏡作檢查以確診,常見的例如一些病人患有不明原因的貧血,在接受檢查時發現大便有隱血,而照了胃鏡和結腸鏡後並無發現,便可能是小腸內有疾病導致慢性出血,這時便需要用此方法檢查小腸。」
又例如患有慢性小腸閉塞者,他們常有嘔吐、腹部脹大等表現,小腸內視鏡也可用作診斷。其他的小腸疾病包括瘜肉、腫瘤及腫塊,小腸克隆氏病、潰瘍出血、腸內蛋白流失病、小腸異物梗塞等,都可用小腸內視鏡作檢查及治療。過往研究顯示,單氣囊內視鏡對不同的小腸疾病的診斷準確度各有不同,在不明原因出血病中,準確度有77%;在長期腹痛及消化吸收不良的病人中,準確度分別為 61% 及63 %。
他表示,小腸內視鏡可從口部或肛門口放進體內作檢查,但接受此檢查亦有風險,研究顯示,於純診斷過程中,出現併發症與急性胰腺炎的風險較低,約為0.4-0.8%。若需作治療的話,併發症的機會可高達3-4%,常見的有腸道穿孔、出血等。在十分困難的治療程序下,如切除的瘜肉較大,出現併發症的機會更可達10%。同時檢查過程需要1-2小時,病人可能有麻醉引起的併發症,如呼吸抑壓、吸入性肺病及肺炎等,但發生率少於 1%。
小腸膠囊內視鏡
近年,香港多間醫院相繼引入小腸膠囊內視鏡,此為一個11mm闊、26mm長的藥丸形儀器,內置攝影鏡頭及發射器。在病人腸內所拍攝的照片會傳送到病人隨身攜帶的接收器中,再下載到電腦後,醫生可重復觀看作出診斷。「病人只需如服藥般將膠囊內視鏡吞服,膠囊便會沿消化道前進到小腸及大腸部位,期間每秒拍攝 2 張相片。由吞服膠囊至完成檢查需8個小時,過程中一共拍攝近5萬多張照片,醫生會細閱每個影像作出分析,了解小腸壁內會否有病患。」
他指出,膠囊內視鏡是一個非常安全的檢查方法,病人毋須麻醉。不過亦同時受到一些限制,例如由於膠囊進入人體後可能會長時間停留在胃內,此時便要使用到內視鏡將其放進小腸內;又或因小腸內有狹窄情況,造成膠囊不能排出,有機會要施以手術治療。此外,膠囊內視鏡只能作檢查用途,不像小腸內視鏡般同時具有治療功用。
過來人心聲 邱小姐於今年過年期間出現腹痛,幾天後更發現大便有血,於是她迅速到醫院求醫,並且接受胃鏡和結腸內視鏡檢查,結果發現胃部、食道、大腸、十二指腸等均正常,所以當時醫生初步確定她不明原因的出血位置,應在小腸中。
當日留醫期間,她再次大量排血,血色素跌至 5g/dL(她過往為14g/dL),加上血壓很低,一度出現休克。過往醫生遇見此等情況,通常會建議病人作緊急剖腹手術,以便找出病患再切除,但邱小姐接受醫生的建議,作了單氣囊小腸內視鏡檢查,結果在小腸中段發現了一急性出血的潰瘍,通過內鏡治療後便不再出血了,免除開刀之苦。她說:「接受單氣囊小腸內視鏡檢查時有麻醉師在旁,沒有太大感覺,接受治療 2-3 小時後,大便不再有血,且回復正常,之後幾天的飲食也正常,觀察 2-3 日後已可出院,至今一直都無事。」
其後,她需要再回到醫院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進一步確定小腸潰瘍已完全愈合,以及沒有發現新的病患。至於她為何會患上小腸潰瘍,經醫生的分析,是由於她過往一年斷斷續續服食止痛藥物(NSAID),才會引發消化道損害。「現在已沒有服食止痛藥,比以前更注意飲食習慣,經服藥後,胃酸過多的問題也改善了,目前健康狀況不錯。」
小心用藥 止痛藥與小腸疾病,原來有直接關係。中大研究發現,在287名過往患有潰瘍出血的病人上,病人再服用NSAID後,他們出現的腸胃副作用中,三份一是屬下消化道(小腸加大腸) 的併發症,當中包括腸炎、結腸血管異形及小腸穿孔等。另一項較新的外國研究發現,20 名健康人仕在服食100 mg的「腸道保護」裝的亞士匹靈兩周後,當中10人出現小腸黏膜損害,而在服藥前的膠囊內視鏡檢查上,全部人的腸道都是正常的。
李玉棠醫生表示,估計本港每年有 300-500 名長者因服NSAID藥物引發胃潰瘍死亡,而50-70%的服用者會出現下消化道損害;小腸及結腸部位嚴重損害的,是一般人的 2.3-18.4 倍、同時增加穿孔的機會達 2.5至8.1 倍。由於此類藥物有機會引致嚴重腸胃併發症的出現,因此最安全的做法是服用不傷腸胃的止痛藥,例如撲熱息痛類或一些新類型的止痛藥,因對腸胃傷害較少,建議盡量選擇。
Caption 膠囊內視鏡如同一粒藥丸的大小,可以找到食道、小腸及結腸的疾病。 1. 李玉棠醫生指出,如發現腸道有任何異常情況,如出血,應儘快接受檢查,以便及早治療。 2. 經歷過小腸潰瘍一役後,邱小姐自言更珍惜健康,會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3. 李玉棠醫生指出,單氣囊小腸內視鏡同時具檢查及治療的作用,適合多種腸道疾病病人採用。 4. 小腸內視鏡接駁了高清數碼系統,將腸道內的情況徹底顯示出來,提高準確度。